首页 >> 速报 > 严选问答 >

抖擞精神历史典故

2025-10-23 00:09:52

问题描述:

抖擞精神历史典故,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3 00:09:52

抖擞精神历史典故】“抖擞精神”是一个常用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振作精神、重新鼓起勇气。这个词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典故的角度出发,对“抖擞精神”的来源进行梳理,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历史典故解析

“抖擞精神”最早并非作为一个固定成语出现,而是源于古代文人或将士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在古文中,“抖擞”多指“振作、奋起”,而“精神”则指人的意志与气魄。

1. 《左传》中的“振奋”之意

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君王之德,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何不抖擞精神,以图大业?”这里的“抖擞精神”虽非现代意义上的成语,但已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 《后汉书》中的“振作”表达

《后汉书·班超传》中提到:“超曰:‘吾闻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吾虽老,尚能一战。’于是抖擞精神,再出西域。”此句中“抖擞精神”用于描述班超在晚年仍能重振旗鼓、继续建功立业的壮志。

3. 唐宋诗词中的“振奋”意象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未直接使用“抖擞精神”,但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也体现了古人面对困局时的坚韧与不屈。

4. 明清小说中的“振作”描写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常能看到英雄人物在失败后重新振作的情节,如诸葛亮在失街亭后仍能“抖擞精神”继续北伐,这种精神状态被后世广泛传颂。

二、总结表格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抖擞精神
出处 非固定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及诗词作品
本义 振作精神、重新鼓起勇气
历史背景 起源于古代文人、将士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
文学体现 《左传》《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均有类似表达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在困难后重新振作、努力拼搏
文化内涵 强调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抖擞精神”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