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速报 > 严选问答 >

新华社禁用词

2025-10-04 15:49:09

问题描述:

新华社禁用词,有没有人在啊?求别让帖子沉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4 15:49:09

新华社禁用词】在新闻报道中,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新华社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机构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禁用词”清单,用于指导记者和编辑在撰写稿件时避免使用不当或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

这些禁用词不仅涉及政治敏感领域,还包括一些常见的不规范用语、情绪化表达以及容易引发争议的词汇。以下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出的部分“新华社禁用词”,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一、总结说明

新华社对新闻用语有严格的要求,目的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以下列出的词汇是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的词语,具体包括:

- 政治敏感类:涉及国家政策、领导人形象、宗教信仰等领域的词汇。

- 情绪化或主观性强的词汇:如“震惊”、“愤怒”、“疯狂”等,容易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 不规范或模糊表达:如“据说”、“听说”、“大概”等,缺乏事实依据。

- 带有贬义或歧视性的词汇:如“土匪”、“暴徒”等,不符合新闻报道的中立原则。

二、新华社禁用词列表(部分)

序号 禁用词 说明
1 震惊 带有强烈情绪色彩,易引发读者情绪反应
2 愤怒 主观情绪表达,影响新闻客观性
3 疯狂 不符合新闻报道的中立原则
4 据说 缺乏事实依据,信息来源不明
5 听说 与“据说”类似,需谨慎使用
6 大概 表达模糊,缺乏准确性
7 反动 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易引发争议
8 土匪 具有贬义,不符合新闻中立原则
9 暴徒 易引发对立情绪,建议使用“违法人员”等中性词汇
10 背后 使用不当易引发猜测,建议明确表达
11 诡异 带有主观判断,影响新闻客观性
12 神秘 不宜用于正式新闻报道
13 恐怖分子 需结合官方定义使用,避免误读
14 丑恶 情绪化词汇,不宜用于新闻标题
15 黑幕 容易引发猜测,建议用“内幕”代替

三、注意事项

1. 保持中立:新闻报道应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或立场倾向的词汇。

2. 准确表达:使用“据官方通报”、“根据调查结果”等表述,增强可信度。

3. 尊重事实:避免使用未经核实的传闻或猜测性语言。

4. 遵守规范:遵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相关规定。

四、结语

“新华社禁用词”不仅是对新闻语言的规范要求,更是对新闻职业素养的体现。记者和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以提升新闻质量,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只有坚持客观、真实、中立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