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什么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极度困难、濒临灭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着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已经没有希望,却还在努力维持现状的人或事物。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苟延残喘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出处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吾与子有此,虽未及于古之人,然苟延残喘,亦足以报国。” |
含义 | 指人在极度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或事物在濒临灭亡时勉强维持存在。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濒死状态。 |
近义词 | 勉强维持、苟且偷生、垂死挣扎 |
反义词 | 完全毁灭、彻底失败、轰然倒塌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人的处境 | 他虽然病重,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等待最后的希望。 |
描述企业状况 | 这家老公司早已没有竞争力,现在只是苟延残喘地维持着运营。 |
描述国家或组织 | 战争结束后,国家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只能苟延残喘。 |
三、常见误区
- 误用为中性词: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苟延残喘”只是表示“坚持”,但实际上它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
- 混淆“苟延残喘”和“苟活”:两者都表示“活着”,但“苟延残喘”更强调“艰难维持”,而“苟活”则更偏向“勉强生存”。
四、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用来形容在极度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或存在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生存的艰难,也隐含了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与批评。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其感情色彩,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可参考“垂死挣扎”、“奄奄一息”等表达相近意思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