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苏轼注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中秋月》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下是对《中秋月》一诗的简要总结与注释。
一、原文内容
《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诗意总结
这首诗以中秋明月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人生、亲情、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也有对人间现实的留恋;既有对亲人团聚的渴望,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寄托了对亲人深深的祝福与思念。
三、关键词注释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明月 | 指中秋之夜的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中秋月》 |
把酒 | 倒酒、饮酒,表示借酒抒情 | 《中秋月》 |
青天 | 天空,也指神仙世界 | 《中秋月》 |
琼楼玉宇 | 指仙境中的宫殿,比喻高远而寒冷的地方 | 《中秋月》 |
起舞弄清影 | 在月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 《中秋月》 |
朱阁 | 红色的楼阁,形容华丽的建筑 | 《中秋月》 |
绮户 | 华丽的门窗,指富贵人家 | 《中秋月》 |
无眠 | 无法入睡,因思念或忧虑 | 《中秋月》 |
婵娟 | 指明月,也象征美好的事物 | 《中秋月》 |
四、艺术特色
1. 想象丰富:诗中通过“乘风归去”“琼楼玉宇”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3. 哲理深刻: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世事难全的感悟,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中秋月》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景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欣赏优美语言的同时,也感受到苏轼对人生、亲情的深刻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首诗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苏轼《中秋月》一诗进行总结与注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