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囊取物典故】“探囊取物”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完成,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某人做事轻而易举、得心应手。
一、典故来源
“探囊取物”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治国之要,在于得人;得人之术,在于察言观行。若能审其贤否,辨其忠佞,则可如探囊取物,百无一失。”这里的“探囊取物”原意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办事顺利、轻松。
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简单、容易完成,甚至带有讽刺意味,表示某人能力不足却轻易成功。
二、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不费力气。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结构 | 动宾结构 |
感情色彩 | 中性或略带贬义(视语境而定) |
常用场景 | 描述某事轻易完成,或讽刺他人运气好、能力不足却成功。 |
近义词 | 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唾手可得 |
反义词 | 难如登天、千辛万苦、步步维艰 |
三、使用示例
1. 他凭借关系,轻松拿到了那份工作,简直像探囊取物。
2.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简直是探囊取物,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解决。
3. 虽然他说得轻松,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像探囊取物那么容易。
四、总结
“探囊取物”作为一则富有哲理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事物难易程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汉语文化的精炼与生动。它既可以用于褒义,表达对某人能力的认可,也可以用于贬义,批评某些人靠运气或关系取得成功。无论哪种用法,都离不开“容易”这一核心含义。
通过了解这则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还能从中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