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什么不拾遗】“路不拾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即使在公共场所捡到他人的财物也不会据为己有。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一个地方或社会的道德水平高、治安状况好。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路不拾遗 |
拼音 | lù bù shí yí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故曰:‘今夫亡秦之俗,日趋死而不顾世,……’”(后世多引申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释义 | 路上有人丢东西,也没有人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自觉守法,诚实善良。 |
近义词 | 夜不闭户、拾金不昧、诚实守信 |
反义词 | 路有饿殍、盗贼横行、人心不古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路不拾遗”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成对仗结构,强调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如《汉书·食货志》中就有“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说法,说明当时的社会秩序良好,百姓生活安定。
在现代,“路不拾遗”不仅用于描述社会环境,也常用于表扬个人品德,比如某人捡到钱包主动归还,便可称为“路不拾遗”。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描述社会风气 | “近年来,随着公民素质提升,城市里出现了‘路不拾遗’的良好现象。” |
表扬个人行为 | “他在公园里捡到一个钱包,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警察,真是‘路不拾遗’的好榜样。” |
文学作品引用 | “文中描绘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 |
四、总结
“路不拾遗”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对诚信、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结语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路不拾遗”正是这样一句充满正能量的成语,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