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啥意思】“朝三暮四”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来用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或者表面上看起来在变,实际上本质没有改变的行为。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形容人说话不算数、行为不一致,或者在不同场合下态度截然不同。
下面是对“朝三暮四”的详细解析:
一、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原文如下:
>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意思是说,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果,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很生气;后来他改为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高兴了。其实总数还是七个,只是分配方式变了。庄子借此说明人们往往被表象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字面意思 |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 |
引申义 | 表面上变化,实则不变;反复无常;欺骗或玩弄他人 |
感情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说话不算数、行为不一致、虚伪等 |
三、用法举例
- 例句1:他总是朝三暮四,今天说要加班,明天又说不来了。
- 例句2:老板对员工的态度朝三暮四,让人难以捉摸。
- 例句3:这种朝三暮四的政策,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反复无常、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
反义词 | 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
五、总结
“朝三暮四”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稳定、反复无常的人。它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善变,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看透表象,把握本质。在生活中,我们应当追求稳定、真诚的交往方式,避免成为“朝三暮四”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三暮四”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